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时空模糊性的教育哲学探讨

Authors

  • 侯睿辰

DOI:

https://doi.org/10.70693/jyxb.v1i3.87

Keywords:

虚拟世界, 自我同一性, 时空模糊性, 教育哲学, 延展自我

Abstract

虚拟世界的时空特性对基于现实经验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构成了根本性挑战。本文从教育哲学视角出发,系统批判了将虚拟身份视为纯粹虚构的“朴素虚构主义”观点。通过整合笛卡尔、休谟以及克拉克与查默斯等人的哲学理论,本文论证了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出时间上的流变性与空间上的延展性,从而具有内在的模糊性。这种时空模糊性导致个体在情感道德、自我认知与社会互动等方面面临新的发展态势。教育实践应超越简单的“虚拟/现实”二元论,引导学生在虚实交织的体验中整合多重身份,致力于构建一种具有动态韧性的自我同一性。

References

中国青年网. 报告: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达97.3% 建议引导“小网民”用好互联网[EB/OL]. (2024-11-24). https://news.youth.cn/gn/202411/t20241124_15670305.htm.

曲苒, 倪晓莉.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02): 214-219.

龚劲丹, 龚吴蔚.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干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7): 46-50.

WELCHMAN K. Erik Erikson: His Life, Work and Significance[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7-128.

郭金山.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2): 227-234.

MARCIA J E, WATERMAN A S, MATTESON D R, et al. Ego-identity: 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M].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1.

KROGER J. Discussions on Ego Identity[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5-14.

吴一迪. 从知觉现象学看玩家对游戏世界的介入[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 35(06): 123-128.

张馨月, 邓林园. 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同一性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05): 906-910.

衡书鹏, 赵换方, 范翠英, 等. 视频游戏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05): 810-823.

NG Y C J, 高丁佳, 谭清美.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游戏身份构建研究[J]. 西部学刊, 2019, (23): 134-140.

王晴锋. 戈夫曼拟剧论的内涵、误释与道德性[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4): 182-188.

WALTON K L. Fiction, Fiction-Making, and Styles of Fictionality[J].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1983, 7(1): 78-88.

龚玺. 扮假作真的模仿—肯达尔·沃尔顿的虚构理论[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笛卡尔. 谈谈方法[M]. 王太庆,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6-27.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M]. 庞景仁,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26.

休谟. 人性论[M]. 关文运,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290.

高秉江. 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的三种形态[J]. 江苏社会科学, 2005, (04): 32-37.

汪博. 电子游戏中玩家的角色体验研究[J]. 装饰, 2017, (08): 115-117.

NG Y C J, 高丁佳, 谭清美.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游戏身份构建研究[J]. 西部学刊, 2019, (23): 134-140.

CLARK A, CHALMERS D. The extended mind[J]. Analysis, 1998, 58(1): 7-19.

周帅. 脱离、抵抗与回归:基于媒介移动性的玩家身份流动研究[J]. 东南传播, 2021, (03): 19-23.

刘懿璇, 何建平, 高原. 具身、镜像与认同: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游戏玩家身份构建研究[J]. 北京青年研究, 2021, 30(01): 28-36.

赵红勋, 陈霞. 角色认知与关系建构: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基于《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学术考察[J]. 未来传播, 2021, 28(06): 50-57+122.

Downloads

Published

2025-10-27

How to Cite

侯睿辰. (2025). 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认同:时空模糊性的教育哲学探讨. 中国现代教育学报 , 1(3), 93–97. https://doi.org/10.70693/jyxb.v1i3.87